日前,在第二届中国智慧物流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朱玉感慨道,“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春天来了!”他提到,智慧物流已经成为互联网 高效物流的核心要点,物流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被频频提起的“智慧物流”,在顺丰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算法与策略部总监金晶看来,是一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化的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整个物流体系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技术。
物流业科技助能、智慧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在信息技术变革时代,企业如何利用科技更好地为物流行业赋能?当智慧物流发展进入加速期,那些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已成为行业专家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共享是智能物流的未来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中心副主任于凤霞认为,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共享。
数据显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从2013年的18%,到今年第一季度降至15%以内。但这个比例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如何降本增效成为物流行业的一大难题。
对此,于凤霞提出用共享经济的方式来发展物流、降低成本,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即共享物流。例如最为典型的物流资源共享模式车货匹配和物流众包模式等,都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技术装备资源的共享等实现共享物流。
城配物流是共享物流理念付诸实践的行业实例。曾经传统的城配物流主要以“车队模式”为主,每个车队大概有二三十位司机配送货物。云鸟科技ceo韩毅介绍,大概3年前,团队开始尝试用共享模式来解决配送问题,利用科技试验如何将货车、司机在城市范围内充分结合和利用。
此外,智慧物流向智慧供应链层面进行延伸是另一趋势。
朱玉表示,智慧物流通过信息技术,深圳代理报关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运作,把市场、行业、企业和个人真正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管理与生活。以顺丰为例,顺丰在末端打造“数字化小哥”,规划配送路径,运用算法,让配送小哥对接收件客户加强了解。在中转环节运用大量机器人以及自动化装置,减少重复性操作,降低工作强度。
处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变革的时代,物流业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商企业未来应该向技术型企业转型,依靠技术才能应对我们瞬息万变的世界。”朱玉说。
智慧物流时代挑战依旧
专家预测,随着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政策的催化,2018年,智慧物流有望进入加速普及和推广期。但在智慧物流的推进过程中,企业仍面临许多困难。
金晶认为,数据的准备对于智慧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整体上来说中国物流行业缺乏科技感,公司积累的数据量虽然很大,但这些数据更多是存在于一些报表之中,其形态不足以支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结合与落地也是智慧物流面临的巨大挑战。”金晶指出,物流企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物流场景创新的同时,这些创新技术是否能真正得到末端运输队伍的落实与反馈,尚值得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配送越来越受到行业从业者的青睐。专门从事城配物流的云鸟科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仓库距离。“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大仓库搬得离市区越来越远,极大拉升城市配送半径,很多物资不得不从很远的仓库往里运,从而严重影响了配送效率。”韩毅说。
“另一大挑战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懒’,导致前端市场更零碎。”韩毅解释道,原来去一个商店,下楼走五六百米就觉得很近了,今天走四五十米就觉得远。商业的运营半径越来越小,频效越来越高,离消费者越来越近,这个趋势不可逆转,这对整个物流成本的影响非常大。
值得关注的是,物流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隐私问题。这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智慧物流如何借科技东风
物流行业如何乘上人工智能的风口?
金晶认为,数据是智慧物流精确化运营的基础,也是智能决策的先决条件。在智慧物流时代,数据收集要越来越精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收集核心数据,还要收集更精细化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才能做规律性的分析,了解到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做到最优化的商业决策,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决策”。
韩毅认为,应制订良好的仓配交接方案,提高仓配装卸和寻找的智能化水平,节约配送时间成本。同时利用计算机智能排线,规划合理配货路线。利用智能箱夜间收货,使得收货窗口期更加确定。“科技会改变行为,当运力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处可用的时候,就可以按照配送效率分配,在动态计算下随时调配。”韩毅说。
目前,不少企业都在尝试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期望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仓库路径优化、智能规划仓储等问题。从京东推出的无人仓、无人机到阿里巴巴的智能配送仓储建设,一系列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智慧物流成为了物流发展的新路径。201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政策层面支持发展智慧物流,推进产业升级。
对此,朱玉特别强调,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他提出,创新的关键点在于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 ”发展机遇,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些新兴技术的融合,驱动技术改造、模式创新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